Q3 2023:供应紧缩与价格飙升

I.季度快照:产量削减,价格飙升

2023 年第三季度,主导前一年的看跌趋势发生了强有力的逆转。供应方管理的决定性影响推动了这一趋势,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的大幅自愿减产全面生效。这与强劲的需求不谋而合,使全球石油市场陷入严重赤字,并引发价格大幅反弹。布伦特原油在本季度飙升近 30%,重新回到每桶 90 美元以上,并在各国央行希望暂停加息周期之际,重新引发了对全球通胀的担忧。

II.全球碳氢化合物市场动态

本季度的特点是基本面明显趋紧,供应方受到限制。

原油市场分析

  • 价格飙升:油价在整个季度强劲反弹。7 月份开始,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格约为 80 美元/桶,之后稳步攀升,9 月份达到月平均 93.7 美元/桶,为 10 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WTI 原油也同样上涨了 29%,本季度末的价格为 91 美元/桶。

  • 需求:事实证明,全球石油需求具有弹性,在本季度创下了历史新高。国际能源署在 9 月份的报告中强调,夏季航空旅行旺盛、发电用油增加以及中国石化活动激增是主要驱动因素。该机构预测,2023 年全年全球需求将强劲增长 220 万桶/天。

  • 供应:供应方面主要是欧佩克+减产。沙特阿拉伯决定从 7 月份开始单方面减产 100 万桶/天,俄罗斯也采取了限制出口的措施,这些都是造成市场短缺的主要催化剂。国际能源署报告称,这些减产措施导致全球观察到的库存仅在 8 月份就大幅下降了 7 630 万桶。非欧佩克+国家的总供应量增长虽然仍然强劲,但不足以抵消该联盟主要成员国的蓄意减产。

  • 库存:供应短缺导致库存加速下降。国际能源署指出,2023 年第三季度,由于欧佩克+减产恰逢炼油厂季节性活动高峰期,原油库存大幅下降了 1.414 亿桶,将库存量推至 13 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天然气市场分析

天然气市场再次出现波动迹象。在欧洲,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设施的罢工风险和挪威的计划外停运使 TTF 价格受到冲击,凸显了全球供应链的持续脆弱性。在美国,亨利枢纽(Henry Hub)价格仍然相对较低,本季度平均价格仅为 2.59 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受到强劲的国内产量的拖累。

III.地缘政治和政策领域

生产者政策是本季度市场无可争议的驱动力。

  • 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延长自愿减产:关键的政策发展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 9 月初联合宣布将自愿削减供应量的期限延长至 2023 年底,沙特为 100 万桶/天,俄罗斯为 30 万桶/天。这消除了市场对其意图的任何不确定性,并锁定了今年剩余时间内的巨大供应缺口,为价格加速反弹提供了动力。

  • 通胀担忧再起:油价暴涨再次引发了对第二波通货膨胀的担忧。这使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央行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些央行希望它们的加息周期已经结束。利率 "越高越长期 "的说法获得了支持,增加了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可能最终破坏全球经济脆弱的 "软着陆 "前景的风险。  

IV.加速和有争议的能源转型

本季度,公众对长期能源前景的看法出现了重大分歧。国际能源机构(IEA)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目前的政策设定,所有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需求都可能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这招致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秘书长的严厉斥责,他将这一预测称为 "危险的",并警告说,这种预测可能会阻碍必要的投资,导致未来的能源波动。

V.企业格局:战略与整合

石油价格的强劲复苏大大提高了能源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这种财务实力修复了资产负债表,并为新一轮战略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火力。本季度强劲的现金流是第四季度即将宣布的大规模合并和并购活动的直接前兆,因为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都在寻求确保其长期的未来。

VI.综述与展望

2023 年第三季度是生产国力量的一次有力展示。本季度发生的事件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在第二季度做出的政策决定的直接和预期结果。他们协调一致的持续减产成功地造成了巨大的市场赤字,压倒了看跌的宏观经济情绪,推动了价格的强劲反弹。这一时期证明,即使面对全球经济逆风,坚定的核心生产国在采取一致行动时,仍有能力管理市场并实现其价格目标。

这一系列事件是供应方市场管理的教科书式范例。在现有的欧佩克+限制和俄罗斯减少出口的基础上,沙特的单边减产在季节性需求达到顶峰时全面生效。由此导致的供需失衡立即变得严重,迫使库存迅速减少。一直关注经济衰退风险的金融市场参与者不得不对不可否认的实物市场基本面收紧做出反应。这种从看跌到看涨的情绪转变加速了油价反弹,巩固了欧佩克+对市场的控制。

本季度结束时,石油生产商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价格接近年内高点。进入最后一个季度的关键问题是,价格要攀升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明显的需求反应,以及能源带来的新的通胀动力是否会迫使各国央行恢复紧缩周期,从而增加未来经济下滑的风险。

上一页
上一页

Q4 2023:二叠纪巨变与熊市回归

下一页
下一页

Q2 2023:欧佩克+意外减产